第三十八章 职业经理人

宝逐园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金毛文学 www.jmwx.net,最快更新奋斗李唐最新章节!

    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认识到当工人的好处,工商业发展前期那种招工一人难求的局面,彻底得到了改变。

    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,那就是工厂企业之间的抢人大战。看好工商业发展前景的企业主,不管是国企还是私营企业,对于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,都有一种执念。某种意义上,规模就等于收益。

    而要想扩大产能,就必须有足够的工人。

    所以国企和私营企业之间,开始用各种条件来吸引工人,彼此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。

    国企是新出现的工商业形式,但是它们是朝廷拥有的,所以相对工作会更稳定、更有保障一些。而且国企给予工人提供的各种条件是最多的,不止是稳定且额度不错的工资。其他的条件,比如吃住的标准,都比私企要好很多。

    国企的另一个优势就是,一旦朝廷推出什么新的针对工人的政策,国企都是最先实行的。

    国企的弱点,就是基础工资没有私企给的多,并且任何人的工资都是有上限的。而且相对来说,工作量和强度,也大一些。没办法,国企发展毕竟有朝廷背书,所以发展的更好,也就需要工人贡献更多的付出和辛苦。

    私营企业的优点就是经验和人才,以及能付出更多的工资保留人才和工人。

    由于私营企业更多的都是在原来的手工作坊升级转变成工厂企业的,所以他们原先就拥有的师傅和学徒们,直接就可以转变身份。做的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,所以磨合期可以说是没有,只是身份待遇会有些转变。

    为了留住这些彼此已经非常熟悉的工人师傅们,私营工厂企业主愿意给真正有技术的工人师傅们高工资,这个高工资是对比国企的。只要私营企业主为人不是特别差的,一半都能留住需要的人才。

    为了利益,私营工厂企业主更愿意开出高工资留住人才,毕竟他们对于工商业的本质是最了解的一群人。

    正是这点,也变成了他们的弱点,那就是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,为了利益任何出格的事他们都敢干。现在朝廷有了很多的律法,来限制他们用不人道的手段,来压榨工人们的剩余劳动力。

    但是在朝廷律法允许范围极限来使用工人,这在私营企业工厂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。所以私企中工人的工作强度,普遍比国企高。在朝廷没有强制限制正常工作时间的时候,很多工人每天都要工作很长时间,并且没有多余的工资可拿。

    现在朝廷推行强制工资政策,私营工厂企业主,也在想方设法的提高工人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效率。这都加大了工人们的负担,但是他们也相应的给出了高额的工资补偿,这才使得他们能留住足够的工人。

    工人们的供应开始逐渐得到满足,甚至可以优中选优的时候,对于工商业发展更重要的管理型人才,在整个李唐王朝的稀缺程度,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。

    一个企业或者工厂要想取得的效益最大化,光有足够高质量的工人还是远远不够的。工人们只是工厂企业发展的必要基础,但是在工厂企业发展壮大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他们,而是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。

    这点和以前的手工作坊,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以前的手工作坊,有个高水平的师傅,带几个徒弟,就可以支撑起一个手工作坊的生存乃至良好发展。

    现在新出现的工厂企业模式,再用之前的理念是不能发挥出新工商业的规模效益的。新出现的工厂和企业,普遍比之前的手工作坊规模大五倍,甚至十倍乃至上百倍,这就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,才能发挥规模效应。

    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管理、新的生产流程的管理、工厂和企业的运行管理、原材料和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查和分析等等这些问题,都是新出现的工厂企业所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。

    只有这些问题都处理的非常好,一个工厂或者企业才能发展的更好,也更有前途。

    一个有非常高超产品制造技术经验的老师傅,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产品质量管控者。一个非常有眼光的投资者,不一定是个合格的工厂企业管理者。反过来道理也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等等类似的情况举不胜举。

    这就像老鲁和自己的儿子鲁子承的区别,老鲁对于制作各种产品非常有天赋,并且有很多的独到见解,可以说是生产制作方面的大拿。

    但是他的整体工厂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就不行了,以前的尚工坊之所以在他的管理下,还算井井有条,那时因为之前的尚工坊,也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手工作坊而已。

    而鲁子承和他老爹的区别就在于,虽然他各个单项的能力都没有老鲁强,但是统筹管理方面却显示出了超人的天赋。这也是他能当滨鹏城一把手的主要原因。

    老鲁和鲁子承的例子,虽然有些特殊,但是也能体现出专业人才在工商业发展中的重要性,以及他们能发挥出的重要作用。所有李唐人对这方面的知识都是小白,包括李承乾,他前世也只是个屌丝,懂的东西也只是皮毛而已。

    而像鲁子承和沈万三这样的人才,现在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、系统的知识思想体系。

    对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,已经引起了所有人的重视。

    对于新的更专业的关于经济发展和生产方面的管理知识体系的出现,人们的需求和呼声越来越高。朝廷也在想办法,鼓励人们把自己这方面的经验贡献出来,彼此交流、集思广益,最后再进行总结分析,形成系统的知识思想体系,再教给更多有需要的人。

    可是真正有这方面天赋的人,大部分都是不愿意贡献出,自己发现和总结的经验的。因为没有人天生的,就想让别人也用他的经验来取得更大的成就,更何况是更注重收益的商人。

    即使朝廷给出了一些鼓励政策措施,积极响应的人也是凤毛麟角。

    最后没办法,朝廷只能从自己的人才库着手。

    对于这方面公认最有天赋的鲁子承,在滨鹏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之后,朝廷给他委派了另一个重要的任务。在规定的时间内,前提是不耽误滨鹏城的建设,然后把他关于管理方面的所有想法和经验教训,成系统的写成书,供朝廷组织人员来研究。

    为此朝廷还给他委派了两个写手,专职负责把他的想法写成文字。

    不只是他,其他任职国企的管理者,不管职位高低,哪怕是最小的一条生产线上的管理者,朝廷都给他们下达了相同的任务。只是除了像鲁子承这样的已经被认可的人才,任务是有强制性的以外,其他人就只是采取自愿了。

    这里民间也有贡献,只是民间的这些人,不管是自己取得的成绩,还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,都小了一些。他们这方面的贡献,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。

    直到沈万三回来之后,李承乾专门和他谈过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对此,沈万三非常愿意把自己这方面的想法贡献出来,为朝廷和天下商人提供帮助,哪怕只是有些参考价值,他觉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
    至于怕不怕别人学了去,和他在商业上竞争,这方面他完全不担心。

    不是有那句老话嘛,师傅领进门、修行在个人。商业上的道理更是如此,他判断,很大的可能,应该是照猫画虎反类犬。所以他从不担心这点,何况这样做对他还有很多的好处,最直接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,这对他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。

    之后朝廷把这些收集上来的经验和想法,现实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教训,都带到了中级学校进行研究教学。在教学中,师生之间对这些经验和想法,以及教训进行辩证的学习和讨论,最后形成系统的理念和思想。

    最后形成了几个管理方面的进修课程,产品质量管理、生产流程管理、工商管理、市场管理等几个管理人才培养课程。这些课程分为两级难度,中级学校教初级应用知识,高级学院教更高级的管理理念。

    而这些课程的优异毕业者,除了自己从事经营管理之外,去到他人工厂企业任职的都会有个共同的职业名称—职业经理人。

    产品经理、质量经理、市场经理、运营经理、总经理等等。

    现在的职业经理人,全部都是以前在一线的各个管理岗位来进修者。他们在生产或者管理一线,已经有了实践认识,现在再加上系统的知识来相互辩证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,通过学习进修之后,能力得到普遍的提高。

    这方面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各个国企,因为朝廷的重视,所有国企中的管理岗位,都在朝廷统一安排下,有序的进行进修学习提高。私营工厂企业主,看到国企的效益越来越高之后,才开始让自己的手下也去学习进修。

    他们之所以一开始没有派手下的管理者去学习进修,原因也和国企中发生的问题有关。

    国企派去进修学习的管理者,有个别人,进修学习之后,选择了离职。大部分这样选择的人,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出来单干,还有一部分则被私营企业主用高价招揽过去。

    李唐王朝对于国企的人员管理,采用的自愿原则,所以对于做出这种选择的人,只要按合同补偿了国企的相应损失,也就放任自流。心都不在这里的人,你能指望他会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好处呢,毕竟强扭的瓜不甜。

    但是做出这样选择的人,毕竟是非常少的。所以后期很多私营企业主,等不及了,开始选派绝对忠诚自己的手下,去学习进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