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探访棚户区

觉漫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金毛文学 www.jmwx.net,最快更新东魏新政最新章节!

    因为陆续有迁民搬进建好的南城诸坊,城外的棚户区面积要比去年小了许多。

    高澄望着杂乱不堪的棚户区,不敢想象当时四十万人聚在一起究竟是个怎样的光景。

    不同于城内的黑瓦小楼,放眼望去,满目都是临时搭建的茅草屋子。

    就这茅草屋也能遮风避雨?也不知这个冬天他们究竟是怎么过的,心中自责,民生艰苦自然是他们这些为政者的过失。

    高澄穿行在狭窄的所谓巷道,隐隐嗅到一股臭味,他只是走过都觉得难受,而这些迁民已经在这里熬了一年多。

    高澄陆续有遇见一些还未搬走的妇孺,虽然衣衫褴褛,身形干瘦,但让他安心的是没在这些人的眼中看到麻木与绝望。

    对呀,在建的南城诸坊就是他们的希望,眼前的这些人至少有个盼头,但高澄看不见的地方咧?

    高澄驻足许久,终于打定主意转头对身旁的纥奚舍乐道:“你回去告诉右仆射,宫城与城墙暂缓修建,先集中人力将南城四百坊的屋舍修好,让迁民入住其中。”顿了顿,继续道:“另外让邢邵以我的名义发文往晋阳,奏请父王清查豪强隐匿人口,按旧例授田。”

    高澄分得清轻重,什么事可以自己拿主意,什么事必须请示高欢。

    “是。”纥奚舍乐应道。

    高澄看他没动静,皱眉道:“你怎么还不走?”

    “下吏走了,世子你...”

    高澄指着远处那几名亲卫,打断道:“还有他们护卫,你速速回尚书省莫要耽搁。”

    “遵命。”

    四名亲卫见纥奚舍乐离开,想要跟上来,却被高澄抬手制止,他有些问题需要思考,不想被人打扰。

    无论是天灾还是兵灾,流民背井离乡,有人死在途中,也有人在灾后侥幸归家,还有一些人在外地扎下脚跟,同样有一部分人被豪强隐匿。

    高澄希望清查隐匿人口,出发点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,他在棚户区穿行时就在思考那些被隐匿的人口究竟算什么?

    他们的生老病死不会出现在官府户籍上,那他们究竟算不算东魏子民?

    运气不好,遇上高澄那帮子糟心弟弟一样的残暴主家,被残害了性命,官府会惩戒凶手吗?也许这些编外之民即使死了,也不能算做案子。

    也许当无法忍受欺凌时,能够通过逃亡另换一个主家,期待着新主家是个慈悲人物,但是逃亡不成又是怎样的下场。

    高澄当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他没有直接向高欢奏请禁止人口买卖,因为他知道,清查隐匿人口,高欢会支持他,禁止人口买卖,高欢会宰了他。

    身为后世人的高澄憎恨不公,厌恶剥夺人尊严的奴隶制,然而讽刺的是他们渤海王府奴仆成群。

    北宋明文禁止人口买卖,被视作奴隶制的终结,可是元明清三代这个魔鬼都曾死灰复燃,高澄管不了后世如何,他只希望至少在他的王朝统治期间,哪怕是一千五百年前的百姓,也应该活得有尊严。

    许多事情,高澄想立即着手去做,可理智告诉他,还不是时候,他要学会忍耐,当他彻底接管高氏霸府,稳定统治甚至三国归一后,他才能放开拳脚,实现自己的抱负。

    不知不觉高澄走到了棚户区中心地带,一个老妇人挽着菜篮出门正巧遇上他,瞧高澄面生,于是开口道:“小郎,你别到处晃荡,早些回去。”

    高澄看时候还早,好奇道:“大娘为何要劝我回去?”

    “这地方常有歹人出没,小郎仪表俊朗,更应该当心。”

    因为亲卫们都跟在远处,老妇人以为高澄是独自闲逛。

    高澄心下了然,笑道:“多谢大娘关心。”

    看看新闻里南美贫民窟的治安就知道,一千五百年前的棚户区治安又能好到哪去。

    “听小郎口音不似洛阳人士,也不似邺城人。”

    “是哩,小子祖籍河北,但是在晋阳长大,如今是来投亲。”

    “晋阳?老身年轻时也跟着亡夫去过晋阳。”老妇人回忆道:“那是个好地方。”

    高澄赶紧侧开话题,道:“大娘这是要去哪?”

    老妇人提了提篮子道:“老身出门摘些野菜。”

    “大娘能否带上小子,小子如今寄居在亲戚家中,空长年岁却五谷不分,大娘能否教小子分辨野菜,往后哪怕流落外地,也不至于饿死荒野。”

    老妇人瞧他不似歹人模样,又说得可怜,于是心软答应道:“那小郎就跟着老身吧。”

    “谢谢大娘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野菜可不好找咯。”老妇人念叨着。

    可不是嘛,这么多迁民,哪怕漫山的野菜也给拔光了。

    两人别走别谈,老妇人好奇道:“小郎为何从晋阳来投迁往邺城的亲戚。”

    高澄当时也就随口一说,哪会深想,这时候只能敷衍道:“这不是听说邺都在建南城,就打算来这里找份活计谋生。”

    “这世道,难啊。”老妇人叹道。

    高澄漫不经心道:“听说朝廷要重新授田,日子应该要好过些。”

    “朝廷?”老妇人呢喃一声,却只是摇头。

    高澄知道老妇人是对朝廷失望透了,又道:“小子今天在北城里听人说尚书令今早奏请天子,要为迁户分发四十日口粮,天子已经准了。”

    老妇人浑浊的双目一亮:“真要发四十日口粮?”

    高澄点头肯定道:“是呀。”

    原以为会看见老妇人的笑容,可老妇人却叹道:“小郎,你别信那些官人说的话,去年也说要给迁民发放粮食,结果是按等发放,住在北城里的胡人和官宦分得多,反而是我们这些平日里吃不饱的人家拿不了多少。”

    高澄当然知道老妇人说的是哪件事情,去年三月底高欢平定刘蠡升之乱后入邺城朝天子,四月奏请元善见按等发放迁民粮食,之后回师晋阳,有婢女告发高澄私通郑大车,原主挨了一百棍,这才有了高澄的穿越。

    “这次不会了,尚书令会一视同仁,让所有人吃饱肚子,不会厚此薄彼。”

    老妇人疑惑道:“那位尚书令是什么人物?有那么大本事。”

    “他是渤海王的世子,昨日才入朝辅政的。”

    “渤海王。”老妇人神色黯然道:“老身一家就是给渤海王迁来的。”

    高澄好似被人掐住了脖子一般难受,老爹以为让高澄奏请发放四十日口粮就是施恩于下,可这些人原本就在洛阳过得好好的,有屋舍、有立身之本,是他们高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这些人强迁到了邺城。

    所谓发放粮食根本不是施恩,这只能算是赎罪。

    高澄赶紧扯开了话题,道:“怎么不见大娘家人?”

    “我家阿郎在南城修筑,儿媳带着孙儿与邻里结伴送水去了。”一提起家人,老妇人不由得嘴角轻扬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两人交谈许久,已经离得棚户区很远了,停步在一条河边,河提上杂草丛生,高澄以为她要教自己辨别野菜,可是老妇人轻声对高澄道:“小郎,你懂不懂水性?”

    高澄一愣,不知道游泳跟摘野菜有什么关系,难不成野菜长在河里?但还是点头道:“懂。”

    “远处有四个人一路跟着我们,老身一个六旬老妇自不可能是打我的主意,稍后你就游过河逃命去。”

    高澄看老妇人神色紧张,强忍住笑意,心中却很感动,他挺起胸膛胆气十足道:“大娘莫怕,小子学过武艺,寻常几人还困不住我。”

    老妇人将信将疑,高澄便勒起袖子道:“大娘稍候,看我驱散他们。”

    “小郎莫要急躁。”老妇人赶紧叫住他,道:“也许是老身多心,小郎莫要惹事。”

    “好嘞,大娘。”高澄笑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