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弊政

觉漫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金毛文学 www.jmwx.net,最快更新东魏新政最新章节!

    孝文帝实行的官吏俸禄制度早已经名存实亡,北地动乱,国库空虚,自孝庄帝以来百官就没领到过工资。

    如今高欢把持下的东魏吏治腐败,贪腐成风,甚至达到了文武在位,罕有廉洁的地步。

    其实便宜老爹又何尝不想惩治贪腐,亲信幕僚杜弼曾经劝谏他严惩贪污,高欢无奈表示他知道贪腐的危害,可如今天下未定,这时候搞反贪不是逼着那些跟他打天下的兄弟去投奔宇文泰、萧梁吗?

    贪腐的问题不仅困扰着高欢,宇文泰与南梁皇帝萧衍同样束手无策,这便是乱世君主的无奈,人家大不了不领你的俸禄拉着部队跑路,如今三国鼎立,你这儿待不下去了,难不成就不能跟着另外两个老大混?

    至于发放俸禄,说实话,权贵当真不想领那点微末工资,这哪有名正言顺的盘剥百姓来钱快。

    高澄入朝辅政,高欢将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他,临行前仔细叮嘱反贪不许涉及军中大将,这是高欢的底线,一旦造成军队哗变,保不准就要挥泪斩子以安军心。

    因此,高澄这才敢拿孙腾立威,谁叫你孙老头手上没兵咧。

    高澄明白一个道理,高薪不一定能够养廉,但低薪甚至无薪必定滋生贪腐,因此改革俸禄制度同样迫在眉睫,在他心中的先后顺序仅次于迁民安置。

    除了贪腐问题,还有官吏选拨制度,孝文帝太和改制重立九品中正制,虽然河阴之变后流于形式,但大体是这么个流程,以致于门阀承袭,庸者充塞,寒门士子入仕无门。

    对于选官制度,高澄有一份标准答案抄袭,那就是科举制,可实行科举制有两大难题,其一是如今他还没坐上高欢的位置,没有高欢的支持他无法与天下权贵为敌,另一方面也是时机不够成熟。

    什么时候才是恰当时机?至少也要等高衙内在各州兴学校,办教育,积累了足够数量的寒门人才再说。

    做为胡族政权,北魏对文教一贯漠视,直到孝文帝统治期间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文化教育。

    可惜六镇兵变后天下大乱,民间学校所剩无几,天平元年,东魏迁都于邺,高欢立太学,就学的国子生才三十六人,跟其他朝代动辄数千人相比,压根不够看,而这三十六人也都是权贵子弟。

    选官制度暂时不能动大手术,但是官吏升迁制度的整顿倒没那么棘手。

    北魏和平三年即462年文成帝诏令‘今选举之官,多不以次,令斑白处后,晚近居先’,这便是年劳为制的开端。

    年劳制指的是官吏升迁不按学识能力的优劣,反而注重你的资历与年纪,这一弊政东魏也同样继承下来,当然,高衙内十五岁宰制朝廷那是特例,一般来说,北魏以来,官吏升迁从来都是资历深,年纪大者为先。

    不看才能看资历,这等荒唐行迹,高澄可忍受不了,他打算先将迁民之事妥善处理,让父亲看到自己的能力之后拿下吏部尚书的职位,便着手改革官吏升迁制度。

    除了官制之外,无论税收还是币制等等东魏都有诸多问题,高欢一个汉人在胡人为主的北地辛苦打下这份基业着实不易,但暂时触碰不到主战部队的高澄如今接手的只是个烂摊子,一想到未来还要给老爹擦十多年屁股,以及那些骄狂不法的兄弟与亲戚们,高澄脑仁疼得厉害。

    “叔正,替我将右仆射有关田亩分配的文书寻来。”揉按太阳穴,高澄向着另一名幕僚崔季舒道。

    崔季舒十七岁得到高琛的赏识,由高琛推荐给高欢,高欢考察才学后遣入高澄幕府,换句话说这是老爹给高澄未来准备的亲信重臣。崔季舒能得高琛、高欢相继看重,自然不是庸才,他涉猎经史,长于尺牍,甚至还懂一点医术。

    半年来高澄待他还算亲切,其实心底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机灵人物,原因倒也简单,历史上高澄遇刺,这小子抛下他自己躲进了厕所,丝毫不见奉高澄命令拳打元善见时的勇气。

    “早已经为世子备好了。”

    崔季舒从自己身前的矮案上拿起一份文书恭谨地走去主位呈给高澄。

    高澄接过文书,笑道:“叔正果然知我。”

    “下僚只是跟随世子日久,深感世子忧国忧民,故而斗胆猜测世子会查阅这册文书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高澄微笑点头,这小子当真会说话,也难怪历史上原主会宠信他。

    六镇民变以来,北地经年战乱,民众流离失所,如今高氏政权手中握有大量无主之地,为了恢复生产,自然需要将土地分配给耕种的民户。

    这则文书高澄逐字逐句看得仔细,这是东魏迁都后进行的第二次田亩分配,前一次方案施行后,良田都被权贵占据,平民只能得到贫瘠薄田,尚书省右仆射高隆之见到后忿忿不平,将此事奏报晋阳的高欢。

    高欢得了高隆之奏报,招高澄前去议事时,高澄也曾主动请缨希望由他重新分配田亩,可高欢终究是爱惜他,不愿自己儿子处处与权贵对立,这才将得罪人的差事交给了高隆之。

    高澄看完文书,倒也还算公允,按照北魏孝文帝开创的均田制计口授田。

    其中规定十五岁以上男丁得露田四十亩倍田四十亩,女子得二十亩倍田二十亩,无力耕种或者死后再将土地交还给政府重新授田,同时保留奴婢与丁牛授田,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,而每头牛授露田三十亩倍田三十亩,每户人家限制在四头牛以内,而奴婢人数则没有限制。

    所谓倍田指的是政府往往在授田时将授予的田亩数量翻倍,以供休耕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后世人,高澄自然清楚田亩制度的重要性,大部分封建王朝究其灭亡的根本原由,都是王朝后期田亩制度的崩坏,土地私有制自由买卖下,豪强兼并本身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。

    好在高澄身处政权初兴阶段,但该如何抑制日后豪强兼并也是他不得不发愁的难题。

    说到底,高澄还是一个三观正常的后世人,一想到入朝后他的所作所为关乎两千万东魏子民的生计,那份责任感不由得他一个还未毕业的文科大学生不谨慎,也不由得他放纵享受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高澄曾经掀起一场改革,对东魏弊政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善,如今的高澄想要做得更多,做得更好,当然,首先便要废除抓俘虏做厨子的陋习。

    邺城戚里,渤海王府。

    还未到正午,今儿倒出了一件稀奇事,冯翊公主元仲华与高澄新纳的小妾宋娘子聚在后厨忙碌,原先的厨子全被赶去了前院厨房做事。

    这么件趣事很快便传遍了渤海王府,甚至有往府外传扬的态势,据侍奉公主的丫鬟说是公主要亲自为世子下厨,往后世子的吃食就不由旁人操心了。

    “你说这公主是不是闲得慌,没事找事做。”

    前院两个健妇在角落处闲聊。

    “你知道什么。”其中一个明显听了些小道消息,显摆道:“今儿早上世子出门前对公主说,他年幼时家贫,两餐都由王妃烹制,虽然是粗茶淡饭可也觉得香甜,如今锦衣玉食,反倒没了童年的滋味,他说他很羡慕那些平民百姓回家时能吃上一碗妻子用心烹调的膳食。”

    “哟,这么说公主这是为了讨好世子?”

    “呵,别瞧这公主年纪小,依我看呀,也是个多心的人物。”

    “那我们往后在她跟前可要小心着点,说不准哪天犯了错就被她惦记上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不是。”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“翠儿,你可抓紧了。”

    后院厨房,十二岁的小姑娘元仲华两手合握一把菜刀,冲着贴身婢女吩咐道。

    “公主,你可瞧准了再砍呀。”翠儿身为公主的大丫鬟,哪碰过这种场面,她两手分别按住鱼头鱼尾,瞧着眼前明晃晃的菜刀和公主抖动的双手,翠儿人都快被吓哭了。

    虽然元魏宗室这些年过得很不顺心,可元仲华打小锦衣玉食的养着嫁进高府,别说下厨,她连菜刀都是第一次握,这时候宰鱼,一想到待会菜刀落下,鱼血飞溅,心中着实有些害怕。

    “谁叫你多嘴乱说的,给我按住了。”元仲华握紧了菜刀,咽了口唾沫,高喊一声:“呀!”

    菜刀还未劈下,一对桃花眼早已经闭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砰”地一声,菜刀狠狠剁在砧板上,手也给震麻了。

    睁开眼,鱼还在砧板上活蹦乱跳,翠儿反倒瘫在了地上,没见血,是被元仲华闭眼落刀的架势给吓的。

    元仲华自然觉得是翠儿松了手她才没砍中鱼,不由嫌弃道:“你怎么这么胆小,去去去,一边呆着去。”

    翠儿搀着桌子站起来,苦劝道:“公主,还是找个仆妇杀鱼吧。”

    “那怎么行,高郎说了他想吃家人做的膳食。”元仲华一意孤行。

    “还是我来吧。”烧火被烟熏黑了脸的宋娘子实在看不下去了,拿起菜刀道:“公主你去院子里舀一碗水倒锅里去。”

    “那好吧。”元仲华这才罢休。

    当她端着水进屋,一眼便瞧见宋氏同样两手握刀,闭着眼睛往砧板上一顿乱剁...